“菡萏香連十頃陂,小姑貪戲采蓮遲。晚來弄水船頭濕,更脫紅裙裹鴨兒?!薄短忑埌瞬俊分?,一襲翠色輕衫的阿碧劃著一葉小舟分水而來的景象想來令不少人念念不忘。
《天龍八部》電視劇中的阿碧
“舟行碧波上”并非水上特權,逢年過節的時候,陸地上也有這么一只會跳舞的花船——芙蓉蕩湖船。
蕩湖船又稱采蓮船,北方稱跑旱船,是提燈賽會、大型節慶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傳統舞蹈。蕩湖船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大面積流傳,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自清代起盛行于常州地區各縣屬鄉鎮,在橫山橋芙蓉流傳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秋光不定水搖空
嵐氣欲飛山隔岸
碧葉田田擁釣篷
小湖香艷戰芙蓉
芙蓉出水,向來是一道勝景。不過常州的芙蓉卻是因湖得名。北宋前,芙蓉湖湖面廣袤,碧浪滔天,南北相望百余里,是僅次于太湖的江南第二大湖,陸羽在《惠山寺記》中稱其“南控長洲,東泊江陰,北淹晉陵”。后經水患治理,湖淺之處筑堤成圩,芙蓉湖水面不斷縮小,一萬五千頃芙蓉湖演變為十萬八千芙蓉圩,終成就了“江南第一圩”的美名。
芙蓉秀美,水系豐富,每至盛夏,十萬八千芙蓉圩上碧波蕩漾,白鷺翔集,荷葉田田,滿塘荷花粉白相間,搖曳生姿,頗有些“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陶然體驗。待到深秋之時,芙蓉“水八仙”大展身手,以吸食豆漿長大而久負盛名的芙蓉鮮螺、口感鮮嫩香甜的鮮藕,以及脆生生的鮮菱角,叫人欲罷不能……
獨特的水鄉文化
催生出了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
蕩
湖
船
制作蕩湖船可用青竹、竹片或小木條先扎成船形的架子,然后在不同的部位糊上彩紙或是彩綢,再飾以彩珠、彩球、布花等各類飾品。
蕩湖船的舞蹈最早由一男一女表演,女性持船,稱“娘子”;男性持篙,稱“白跳”,與船娘說笑逗趣,互相應和,另有一支樂隊隨船一邊前行一邊奏樂。蕩湖船的表演沒有固定的臺本,內容則涉及“八仙過?!薄拔饔斡洝钡戎T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動作分武玩和文蕩兩大類,武玩包括“蕩船”“撐船”“劃船”“搖船”等,道白穿插于武玩中,演唱則在文蕩中進行。表演的過程中,演員用手輕搖船身,模擬“船”在水中搖曳動蕩之感,兼具故事性與表現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蕩湖船的表演形式在傳統中又有創新。如今的芙蓉蕩湖船表演陣容極為壯觀,12只大小蕩湖船同時鋪開,4只大蕩湖船中,船尾漁姑揮舞著花手帕,并用身體舞動花船。船首漁公則手持芭蕉扇,與漁姑一問一答,相互逗趣。演唱的曲調有《灘簧調》《大補缸》《楊柳青》等,唱詞風趣,旋律明快。周圍8只小蕩湖船簇擁著4只大蕩湖船翩翩起舞,愈顯歡快熱鬧,極具節日氛圍。
芙蓉蕩湖船表演之壯觀還體現在隨行的表演隊伍方面。除了作為“主角”的漁公、漁姑以及跟在船后吹奏的樂隊,還有大頭娃娃、挑著花擔的姑娘、蚌殼精、蝦兵蟹將、看客等諸多角色,這些角色的表演風格或風趣逗樂,或詼諧幽默,令人目不暇接。
“蕩”是芙蓉蕩湖船表演最大的特色。這些在陸地上“跳舞”的花船,需要漁公、漁姑的演員共同搖擺方能模擬出“小舟清波”的曼妙情趣,表演者一般的身段、舞蹈語匯有“蕩擺步”“迎浪步”“波浪蕩步”“金鯉甩尾”“矮步劃槳”等,以表現駕彩舟、唱山歌、慶豐收等場景的喜悅氛圍。
橫山橋朝陽村的朱小紅是芙蓉蕩湖船代表性傳承人。據了解,以前因條件限制,蕩湖船活動開展得很少,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逐漸回到群眾視線中,成為慶祝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的項目之一。
2003年,在原芙蓉鎮政府的推動下,朱小紅等一批人參與組建了蕩湖船表演隊,經過幾年的融合發展,現已初具規模,多次參加常州龍城旅游節、運河文化節、“美麗橫山行”文化節等多項活動,亦吸引了不少中青年文藝愛好者加入團隊,參與傳承。
來源:文旅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