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IPO,南京肯特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肯特股份”)終于過會,但質疑聲不減。
肯特股份的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2020年營業收入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同比下降。2021年,兩人突然轉向增長。一個重要因素是公司通過收購資產進入四氟乙烯膜業務領域。
即便如此,肯特股份的毛利率仍在持續下降,其未來的可持續盈利能力存疑。
肯特股份控制的穩定性也值得懷疑。68歲的實際控制人楊與多名自然人簽訂一致行動協議,共同控制公司71.77%的表決權。未來一致行動人關系一旦解除,楊控制權的穩定性將受到挑戰。
肯特的股票被質疑是為了錢。IPO前,公司向股東分紅9156.94萬元。雖然公司不缺錢,但公司仍計劃融資40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
對鋼鐵研究院的銷售減少了。
肯特股份的市場份額是多少?與大客戶合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如何?這就是肯特股份被質疑的地方。
在招股書中,肯特股份表示,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品行業是一個相對細分的市場。中國通用機械協會閥門分會2022年6月21日頒發的證書顯示,2021年肯特股份閥門用高端特種工程塑料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比26%,排名第一;在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15%,排名第三。
同時,根據QY研究的調研數據,2016年中國高性能工程塑料件市場規模為237.36億元,2021年為319.06億元。
2021年,肯特股份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億元,約占當年市場規模的0.97%。
當然兩者有統計上的差異,但不會改變大局。如果準確披露公司申報的閥門用高端特種工程塑料產品,很可能在一個極小的細分領域涉及的企業并不多??咸毓煞輹堰@個拿出來大張旗鼓地宣傳,有炒作會抬高其市場地位的嫌疑。
在招股書中,肯特股份還表示,高性能工程塑料產品進口替代空間巨大。公司有很多進口替代的產品規格,有些產品在國內沒有同類型的競爭對手。
實際情況如何?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肯特進口替代產品收入分別為7195.71萬元、5304.47萬元、5748.31萬元和4087.73萬元,進口替代產品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1.39%、22.38%、18.57%和20.99%,呈下降趨勢。
至于客戶,肯特股份表示,公司主要是鐵科院、CRRC (5.100,-0.04,-0.78%)、紐威股份(10.510,-0.26,-2.41%)和航天陳光(10.800,-0.25,-2.26%)。
但從實際銷售情況來看,2019年,鐵科院為公司第二大客戶,占銷售額的13.87%;2020年占比6.35%,退居第五大客戶;2021年,該比例為3.83%;2022年上半年繼續位列第五大客戶。
至于中國CRRC,自2019年以來,它一直沒有出現在肯特的五大客戶名單中。
業績不穩定,毛利率持續下滑
盈利能力不穩定,肯特股份能否為了IPO而增長并持續下去值得懷疑。
這是肯特的第二次IPO。2017年9月,肯特股份提交了上市申請。然而,在本次IPO預披露后,就沉寂了。直到2022年6月7日,公司再次提交上市申請,依然選擇了創業板。
首次IPO失敗可能與肯特的經營業績有關。在此次IPO中,肯特股份的經營業績略有改善,但有東拼西湊的嫌疑。2019年至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期)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5億元、2.45億元、3.17億元、1.97億元,2021年意外大幅增長。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0.46億元、0.43億元、0.53億元、0.39億元,2021年也出現大幅增長。
這主要是由于收購資產。招股書顯示,2019年11月,肯特與天塑科技成立合資公司天津氟膜(天塑科技持股12%),收購天塑科技子公司天塑濱海的相關資產(生產設備和專利技術)。2020年,天塑科技已減資退出天津氟膜。
之后公司業務增加了四氟乙烯膜的收入。2019年至2021年,公司四氟乙烯膜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11.21%和16.21%。
令市場擔憂的是,來自M&A的新收入能否幫助企業業績的快速增長。2022年上半年,四氟乙烯膜貢獻的營收下降至14.07%。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肯特股份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均呈下降趨勢。2019年至2021年,公司綜合毛利率為38.14%、37.77%、35.71%,對應的凈利潤率為17.39%、16.84%、19.84%。
面對如此不穩定的經營業績,肯特股份支付了大量股息。IPO前,公司于2019年4月、2020年5月、2021年4月、2021年12月四次分紅,金額分別為2400萬元、1892.7萬元、2403.73萬元、2460.51萬元,共計9156.94萬元,含2021年。此次公司預計募集資金3.52億元,其中40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項目,被質疑為圈錢。
對控制權穩定性的質疑
肯特股份控制權的穩定性存疑。
肯特于2001年6月由楊、潘國光、、、于青毅、閔維平、楊娜美、郭培中、趙瑞勇、林峰等10位自然人共同出資58萬元設立。這58萬大部分是固定資產出資。
此后,為籌集資金、引進資源,2001年至2007年,楊又拉攏朋友或前同事潘國光、張銀谷、胡亞民、曹建國等人合伙投資。
奇怪的是,2021年4月至6月,胡亞民、張銀谷、潘國光、劉陽東、于慶義、閔、、范、曹建國等人均轉讓了其在該公司的部分股份。受讓人中出現了公司實際控制人楊,楊的侄子也接收了股份。
為什么這些股東要在IPO前轉讓股份?轉讓人胡亞民、張銀谷、潘國光等。也是楊的一致行動人。
2018年10月,楊與公司股東胡亞民、張銀谷、潘國光、曹建國、楊曄、孫克元簽訂一致行動協議。楊及其一致行動人直接或間接控制本公司71.77%的表決權。
令人生疑的是,68歲的楊為何會與胡亞民、張銀谷簽訂無限期一致行動協議。楊直接持有公司31.70%的股份,通過員工持股平臺以南京三夫控制公司4.90%的股份控制公司36.60%的表決權。胡亞民、張銀谷、潘國光、曹建國合計持有公司34.04%的股份,與楊所持表決權比例相差不遠。
實際控制人與自然人簽訂的無限期一致行動協議是否對董事會、股東大會的規范運作和公司治理的規范性產生重大不利影響?未來一致行動人協議一旦解除,是否會影響控制權的穩定性值得懷疑。
與楊簽訂一致行動協議的楊曄和孫克元是楊的女兒和女婿,兩人均擁有美國居留權。楊曄任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孫克任公司R&D及設計中心技術總監。
綜上所述,肯特股份的控制權穩定性存在隱患。